中国“双一流”战略: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和评估标准

发布者:徐雯发布时间:2019-04-08浏览次数:820

冯用军  赵雪

北京师范大学  唐山师范学院

  

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本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精气神, 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国家, 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组织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博弈。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一流民族的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建成若干中国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是中国人的重大梦想, 也是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助力中国“和平崛起”的重大举措, 更是在“两个100年”内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2017514-15, 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世界开始进入“中国时间”, 也标志中国高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建设和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 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由优变特, 必须先扎扎实实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并从中孕育出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若干世界一流学科, 而且毫无疑问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就像西南联大、唐山交大、北洋大学等中国历史名校一样, 必然诞生于“中国土壤”“中国空气”和“中国生态”“中国场域”, 从而使得中国大学集团中能够成长出享誉世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大学。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美好期许中, 在党中央、国务院“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下, 中国高等教育集团“要建什么样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如何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以特色为统领、以贡献为先导, 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双一流”这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作出回应、做好回答。[1]学术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开展“双一流”基础性研究, 搞清楚“双一流”概念框架、分类特征, 在遵循社会进步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双一流”评估标准, 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从而为党、政府和大学决策提供参考。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概念框架

2015818,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简称《“双一流”方案》) 获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 明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坚定决心、指导方针、战略目标、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2015102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颁行, 重申要持续提升大学教学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 使一批大学与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 培育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灵魂, “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2]2017124,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 , “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日益完善, 920日正式名单“出炉”,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大学、学科和专业的遴选是动态开放的, “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 需要第三方评估, 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3]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不应同质化, 在应然或实然理论状态中, 特别是在中国话语体系里, 它们需要多样化。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是已经和正在持续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伟大校友) 、持续产生推动国家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创新思想 (哲学家) 、前沿科学 (科学家) 、未来技术 (大国工匠) 等大学集群。世界一流学科是拥有一流学者队伍、一流学生质量、一流科技成果、一流学术声誉、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国际影响的学科聚合。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是能够坚持立德树人, 持续培育具备全球担当、家国情怀、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实战能力的杰出校友的博雅教育, 破解“钱学森之问”。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指明了“双一流”战略的前进方向, 教育战略决策者、理论研究者、政策执行者, 必须深入领会“双一流”战略精髓, 准确把握“双一流”战略实质, 科学解构“双一流”战略框架 (见图1) , 才能科学定位、合理分类、全面落实“双一流”战略部署。

图1 国家“双一流”战略内涵性框架界说

1 国家“双一流”战略内涵性框架界说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分类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大学集团中各类型、各层次、各形式大学中的佼佼者、引领者和带头人的集合, 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大学集团中各大学内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成就学科的群域。在“中国梦”中, “双一流”战略必是未来30年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 它必将与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形成“两翼”, 重塑中国大学的全新面貌、重建中国大学的世界格局。

() 中国高校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研制

201454, 习近平视察北京大学时认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 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 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 依样画葫芦, 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更要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该重要讲话明确了“双一流”战略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 而不是欧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在中国的简单照搬或模仿复制, 这就客观要求对中国大学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类。

按照一元二分法的哲学思想, 东方高等教育体系和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如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一样虽神驰两端但元神归一。东方高教传统最终形成于中国 (如稷下学宫) , 而西方高教传统最终形成于希腊 (如阿加德米学园) , 此后不断强化、变迁和传播, 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分别形成儒家文化圈和拉丁文化圈, 圈内大学分别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和学术文化, 东方大学更多选择与政府合作并适度接受其管制, 西方大学更多选择与政府保持适度距离并有条件接受其资助, 东方大学如同生命之树讲求玄虚, 西方大学如同知识之树讲求实用。总之, 东方高教文化历史悠久, 经过一个多世纪努力学习西方模式后, 基本构建起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陷入文化困境和数字鸿沟中的东方大学集团, 作为北美、欧盟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体, 有的还继续在依附发展模式中迷惘找不到出路, 有的已经迷途知返开始走上艰难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取得了相比非西方大学的卓越成就, 在全球共享利益下中国大学也开始反思教育。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面对欧美大学的世界一流体系, 中国大学已经可以说“不”, 因为中国大学已度过了依附发展阶段, 进入到借鉴阶段后期和创新阶段前期, 将来的目标是超越阶段, 在校生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之后在校生质量逐步达到世界领先, 通过高度自主的学术创新和科技研发, 成为21世纪世界科教中心。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简称《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的新任务, 也是中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追求。中国大学在发展模式上超越欧美大学任重道远, 毕竟现代中国大学, 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完全建基于欧美模式, 包括港澳台高校, 但在大学分类方法上, 借鉴联合国、卡内基分类法, 完全可以尝试有所创新, 建立中国特色大学分类标准和体系。众所周知, 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但却是制定分类发展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国外有关高等教育与高校分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至今有重大影响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2011)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2015) 》。我国开始高校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做了许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家“双一流”战略开局之年, 重启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一是构建高校分类体系以促进其多样化、错位化、有序化和差异化发展, 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二是国外高等教育分类或高校分类已不能适应21世纪中国高教改革潮流、中国大学发展时代趋势, 即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20世纪的外延式扩张、规模数量至上转向21世纪的内涵式发展、质量特色第一;三是中国已有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或大学分类方法存在重大导向问题, 评价指标体系偏向科研总量或平均、师生规模等而很少关注教学质量、办学特色、校友职业发展能力等, 导致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无法区分人才培养层次、不适合特色类院校等问题频出。

中国大学分类问题真的无解或没有帕累托次优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我国高教布局、形式、科类、层次、治理结构等进行优化调整[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系统。通过对全球典型分类方法的比较、筛选和透析, 借鉴其有益做法, 依据高等教育规律、中国特色、世界独创性、公开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 从国际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贡献三大视角审视和考量大学办学成就的评价视角, 确定以衡量高校对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与人才贡献能力为评价原则, 根据“先类后层再级”方案, 提出了一种中国大学新分类体系和判别标准 (见表1) :一是依据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学术研究水平等 (一维) 将中国高校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职型大学;二是根据中国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情况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等 (二维) 将其划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院校, 其中, 特色型又细分为政法、财经、语言、医药等行业特色型院校, 以及传媒、体育、艺术和警察等特色专业型院校。除了确定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外, 还必须对相应象限内的大学进行特征分析:一是研究型院校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基础性科研。二是专业型院校侧重培养工程型人才和专业性科研。三是应用型院校侧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应用性科研。四是技职型院校侧重培养技职型人才和技能性科研。[6]

1:中国大学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表1:中国大学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国外的高教分类或高校分类缺乏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 国内的高教分类或高校分类可能舍本逐末或落后过时, 重科研轻教学误导高校的发展战略方向、科研教学二分法不符合21世纪大学发展时代潮流、一维分类让行业特色型和底层大学濒临绝望无法共享发展阳光, 比如高职院校、专科院校、市属院校、省属院校、行业特色型院校等被人为判定为“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特别是一些“小而精”大学, 如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 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基本就与高水平大学无缘, 也就是在“双一流”建设上被判了“死刑”。新的二维大学分类标准有利于体现人才培养层次 (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有利于体现高校学术研究层次 (研究型和非研究型院校) 、有利于体现高校办学特色 (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特色) , 初步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与学生并重、投入与产出并重、学术与实践并重、规模与质量并重、特色与通识并重, 让中国各类型、各层次、各形式的大学都能共享发展机遇, 即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科学定位、合理分类、错峰发展、特色彰显, 才有望在未来5-20年的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特征凝练

1. 世界一流大学通约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世界大学集团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它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和基因, 拥有十大基本特征 (评价标准) :一是一流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它是全体大学人关于“什么是大学”“为谁办大学”和“怎样办大学”等的深度思维结晶, 如普林斯顿大学坚守“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初心, 在教育教学中全面渗透。二是一流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大学的根基,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如剑桥大学有百余位教职工获得诺贝尔奖。三是一流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大学的标签, 如耶鲁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和重视本科教学。四是一流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细胞, 如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排名世界大学前列。五是一流毕业生校友。毕业生校友是大学的名片, 一流大学培育一流校友, 一流校友成就一流大学, 如牛津大学培养了27位英国首相、60位诺奖得主。六是一流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大学的答卷, 如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全球首台能够实时处理信息的“旋风电脑”, 发明了磁芯存储器。七是一流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个性, 融入在大学的血脉和骨髓里, 如“小而精”的巴黎高师。八是一流校长和卓越管理团队。校长团队是高校的掌舵人, 筹集资金、聘请高人是校长的核心工作, 是艾略特、科南特、德里克·博克等顶尖校长的“不忘初心”造就了今日的哈佛大学。九是一流新生质量和校友服务工作。生源是大学的原材料, 如号称比哈佛还难进的深泉学院, 每年录取学生10余人。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精细化校友服务工作, 著名的CNN主持人同时也是耶鲁校友Anderson Cooper曾说:“如果本·拉登也是耶鲁校友, 他们肯定知道他到底在哪一个山洞里。”十是一流社会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声誉是大学的颜面, 如“硅谷之母”斯坦福大学, 无论是学术声誉还是社会声誉都举世闻名。按照上述基本特征, 考量世界大学数量并参照世界性大学排名结果 (考虑学术性和社会性双维度) , 可以确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比例分布 (见表2)

2: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比例分布


表2: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比例分布

2. 世界一流学科基本特征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独特范畴, 所以必须纳入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框架。学科承载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大学的核心职能, 既是促进个体成长的平台,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平台;既是教育教学的平台, 也是科技研发的平台;既是产学融合的平台, 也是科教融合的平台;既是协同创新的平台, 也是创业创富的平台;既是大师工匠汇聚的平台, 也是青年才俊扎堆的平台。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必须破除一种误解或错误观念, 即中国以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或未来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 不会理性地看到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全部学科均为世界一流学科, 但没有世界一流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 没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就难以成长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点和抓手。这是因为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专业是大学的基因, 世界一流学科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教育大数据推演发现, 学科建设水平与高校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 学科建设质量、成效会明显影响高校的学术声望与世界地位, 所以“办大学”的中心工作就是“办学科”。[7]世界一流学科不仅要有中国特色, 还需得到世界公认, 它们拥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一流学术团队。一流学科必然聚集一流教师团队, 特别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团队。二是一流学生质量。一流学科既吸引一流学生报考, 也能培育出一流毕业生。三是一流学科特色。一流学科必然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四是一流科技成就。一流学科不仅拥有一流科研平台、顶级科研项目, 还拥有一流科技成果。五是一流办学资源。一流学科拥有非常充足的经费和物力资源, 特别是巨额办学经费。六是一流学术声誉。一流学科产出世界级学术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但不能单纯以论文论英雄。七是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学科基本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 合作对象多是世界级企业或国家级政府机构, 通过发明专利、咨询报告等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八是一流国际交流。一流学科的师生基本是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告人, 跨国学术交流的对象基本是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既要注重中国特色, 这是社会需求的逻辑, 也要注重国际标准, 这是学术发展的逻辑。在学术逻辑上, 评价指标包括一流科技研发、一流学术论文、一流学术团队、一流教育教学、一流文化传承等;在社会逻辑上, 评价指标包括一流毕业生、一流发明专利、一流咨询服务、一流国际交流等。所以, 科学的世界一流学科评价, 必然要平衡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

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专业的比例分布


表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专业的比例分布

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估标准

世界一流大学和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都各具特色、极富个性, 但它们也有一些共性、一些可以量化的表征, 所谓形散神似、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这就为研发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双一流”大学跟踪评估标准奠定了实然前提和理论基础, 也为科学划分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比例提供了测算标准和参照体系。大学排名排不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 但大学排名可以为党、政府、高校和社会等提供决策参考。“双一流”战略必须考虑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大学排名。对世界大学进行综合评价或分类排名, 是国际惯例, 也是中国特色。中国实施“双一流”战略, 必须主动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确保中国在世界大学排名领域的组织决策权、话语影响权和标准解释权, 而不是鹦鹉学舌、依样画瓢的所谓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或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 (ESI) 排名, 因为类似的加减法比例排名既没有多少学术和技术含量, 也没有多少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世界大学排名是展示各个国家或地区高校影响和地位的重要舞台, 也是中国教育战略科学家、大学排名专家共同主导全球教育评估事务的重要体现。由中国教育科学家主导研制富含中国元素、接轨世界标准的世界大学排名, 有利于中国在相关领域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高等教育评价计划、凝聚大学排名共识、倡行大学排名规范、优化大学排名标准、积聚大学排名资源、协调大学排名利益, 构建全球大学命运共同体。

一个国家能够主导世界大学排名的数量和质量, 是国际大学排名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晴雨表”。迄今为止, 全球影响较大且连续发布评鉴报告的大学排名组织有20余家, 中国有5, 综合集成历史较长、影响较大、公信较好、知名度高的大学评价组织的指标体系, 它们的“核心标准”有三类:人才培养 (学生规模、校友质量) 、科技研发 (论文数量、成果质量) 、国际影响 (学术声誉、媒体影响) [8]

为动态评估、科学监测、大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有必要围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目标, 融汇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 站在第三方评估立场, 借鉴国内外大学办学水平评估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 特别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的成果, 利用“新闻洞”理论和“金字塔”原理挑选参照指标, 最终构建出兼和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评估标准 (见表4、表5)

4: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

表4: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

表4: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


5: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评估标准

表5: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评估标准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遴选, 属于国家大事、千年大计, 必须慎之又慎, 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 又坚持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重点考虑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程, 必须先行先试, 突破“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框架, 树立新理念、确定新定位、采取新措施, 在比肩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过程中闯出一条“中国道路”, 构建一套“中国方案”, 形成一个“中国模式”。中国历史上有大批“好大学”, 但“伟大的大学”凤毛麟角, 经过百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倾斜性海量投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的硬系统 (实验室、仪器设备、经费等) 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但软系统 (师资、教学、制度、文化、课程、生态等) 离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 这是我国大学的“家底”。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不能丢掉中国特色、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学科, 不可缺少中国元素, 因为世界标准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蕴含华夏文明、体现民族底色。中国大学的师生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情感上和行动上增强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全方位认同, 不断夯实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四个自信”。党中央已经绘就“双一流”战略蓝图, 但中国大学践行“双一流”战略的基本路线图是多样化的, 而其衡量标准则是动态一致的。中国大学只有持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梦[9],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使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助力者。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 2015-09-10.

[2]储召生.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 2016-05-07 (2) .

[3]中国教育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 2017-03-13 (1) .

[4]徐京跃, 霍小光.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 2014-05-05 (1) .

[5]伊继东, 冯用军, 杨超.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64.

[6]冯用军, 赵德国.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2015)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11.

[7]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N].光明日报, 2016-02-16 (13) .

[8]冯用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以湖北为例 (上、下) [J].决策与信息, 2016, (11/12) :81-82.

[9]瞿振元.积极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N].中国教育报, 2016-09-29 (8) .

  

  

原文刊载于《现代教育管理》,2018(01):12-18.